网上一搜“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”,跳出来的全是“状元第一、榜眼第二、探花第三,后面第四到第十……”然后就开始胡编乱造,什么“第四名传胪”“第五名进士郎”,甚至还有说“第六名叫‘进士秀’”的——纯属现代人想当然,完全不懂科举制度。
真相是:中国古代科举,并没有“第四名到第十名”的特定称谓! 所谓“十大顺序”,是个伪命题。
今天,咱们就从历史文献、科举制度和真实史料出发,彻底讲清楚——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到底是什么?他们之后的人,又该怎么称呼?
1. 状元:殿试第一名,天下独尊
“状元”一词,始于唐朝,原称“状头”。因为考生在殿试后,成绩最优者的名字会被写在榜单最上方(即“榜首”),称为“状头”。因“状头”谐音“撞头”不吉利,后改称“状元”,取“元首”“第一”之意。
自宋代起,状元成为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。中状元意味着“金殿传胪”,皇帝亲点,荣耀至极,有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之说。
历史地位:科举最高荣誉,直接授官(通常为翰林院修撰,从六品),是未来宰相的储备人才。
著名状元:王维、柳公权、文天祥、张謇。
2. 榜眼:殿试第二名,始于宋代
“榜眼”最初不是第二名的专称。宋代以前,一甲第二、第三名都叫“榜眼”,因为他们分列状元名字的左右两侧,如同“双目”在榜上。直到南宋后期,才固定为第二名的专称。
所以,“榜眼”本意是“榜上的两只眼睛”,后来才演变为名次。
历史地位:仅次于状元,授翰林院编修(正七品),前途光明。
注意:明代以前,“榜眼”非正式官称,仅为俗称。
3. 探花:殿试第三名,始于唐代“探花宴”
“探花”一词最早与名次无关。唐朝进士及第后,朝廷会举办“探花宴”,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两位年轻俊秀者为“探花使”,骑马遍游长安名园,采摘鲜花,称为“探花郎”。
直到宋代,“探花”才逐渐成为一甲第三名的专称。清乾隆年间,正式确立“一甲三名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”。
历史地位:与榜眼同为翰林院编修,三人合称“鼎甲”。
有趣的是:早期“探花”更看重颜值和文采,而非纯成绩。
4-10. 第四名到第十名?没有特定称谓!
这是最关键的一点:从第四名开始,就没有“第四名”“第五名”这样的具体排名了。
科举制度中,殿试结果分为“三甲”:
- 一甲三名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“进士及第”。
- 二甲若干名:赐“进士出身”。
- 三甲若干名: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也就是说,第四名只是“二甲第一名”,但不会被称为“第四名”。二甲和三甲的人数每届不同,少则几十,多则上百,统称为“进士”。
举例:清代每科进士约300人,一甲3人,二甲100人左右,三甲200人左右。
所以,所谓的“第四名到第十名”,只是现代人按数字排的“意淫”,历史上并不存在。
唯一接近“第四名”的称号:“传胪”
在所有进士中,有一个特殊称号接近“第四名”——传胪。
“传胪”不是名次,而是一种仪式性称号。在殿试放榜日,皇帝会亲自主持“金殿传胪”大典,由礼部官员高声宣读名次:
- 第一名:某人,一甲第一名,进士及第!
- 第二名:某人,一甲第二名,进士及第!
- 第三名:某人,一甲第三名,进士及第!
- 第四名:某人,二甲第一名,进士出身!
这时,宣读“二甲第一名”的环节,称为“传胪”。因此,“传胪”特指二甲第一名,也就是总排名第四,但这是仪式称谓,不是日常叫法。
所以,严格来说,科举中唯一能被称为“第四”的,是“传胪”,但此人仍属于“二甲进士”,不叫“第四名”。
为什么没有“十大顺序”?
- 科举重“等级”而非“名次”:古代更看重你属于“一甲”还是“二甲”,而不是具体排第几。一甲三人是“天子门生”,二甲三甲是“普通进士”,身份差距巨大。
- 人数不固定:每科进士人数不同,无法像现代考试一样排出“前十”。
- 文化传统:中国人讲究“三甲”“三元”“三鼎甲”,“三”是圆满之数,超过三就不强调具体排名了。
连中三元:科举的最高荣耀
真正的“顺序”巅峰,不是“十大”,而是“三元”:
- 解元:乡试第一名
- 会元:会试第一名
- 状元:殿试第一名
若一人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均考第一,称为“连中三元”,是科举史上极为罕见的壮举。整个中国科举1300年,仅17人达成。
总结:科举名次真实排序
名次 | 称谓 | 官方称号 |
---|---|---|
第1名 | 状元 | 一甲第一名,进士及第 |
第2名 | 榜眼 | 一甲第二名,进士及第 |
第3名 | 探花 | 一甲第三名,进士及第 |
第4名 | 传胪(特指) | 二甲第一名,进士出身 |
第5-10名及以后 | 无特定称谓 | 二甲/三甲进士,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|
最后说一句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是千年科举的荣光符号,但历史从不按“十大排行榜”运行。
© 版权声明
本站整理的内容仅供浏览参考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